数据结构学习笔记(七):排序

在内存里的排序称为内部排序,而在磁盘上的排序称为外部排序。
假设输入数据支持"<“和”>“操作符,除赋值运算外,这种运算是仅有的允许对输入数据进行的操作,在此条件下的排序称为基于比较的排序。

内容

对内部排序的考查将指出:

  • 存在几种直观的算法以O(N^2)排序,如冒泡、选择、插入排序
  • 希尔排序编程简单,以o(N^2)运行,在实践中很有效
  • 还有一些稍微复杂的O(NlogN)算法
  • 任何只使用比较的排序算法在最坏情形下和平均情形下均需要Ω(NlogN)次比较

插入排序 (insertion sort)

插入排序由N-1趟(pass)排序组成,排序策略是,在第p趟,将位置p上的元素向左移动至它在前p+1个元素中的正确位置上。

分析

O(N^2) 精确界,反序输入可达。
若已排序输入,则O(N)
平均情形Θ(N^2)

一些简单排序算法的下界

定理1 N个互异元素的数组的平均逆序数是N(N-1)/4
定理2 通过交换相邻元素进行排序的任何算法平均需要Ω(N^2)时间
对冒泡排序、选择排序、插入排序都有效
定理2告诉我们,为了以o(N^2)排序,必须执行比较,特别是要对相距较远的元素进行交换。排序通过删除逆序得以继续进行,为了有效进行,必须每次交换删除多个逆序。

希尔排序 (shell sort)

发明者是Donald Shell,该算法是冲破二次时间屏障的第一批算法之一,不过,直到它最初被发现的若干年后才证明了它的亚二次时间界。

它通过比较相距一定间隔的元素来工作,各趟比较所用的距离随着算法的进行而减小,直到只比较相邻元素的最后一趟排序为止。因此,希尔排序又是也叫做缩减增量排序(diminishing increment sort)

分析

使用希尔增量的最坏情形Θ(N^2)
Hibbard增量:1,3,7,…… ,2^k - 1
使用Hibbard增量的最坏情形Θ(N^(3/2))
Sedgewick提出了几种增量序列,最坏情形时间O(N^(4/3))
希尔排序的性能在实践中是可以接受的,由于编程简单,适度数量的输入数据经常选用。

堆排序 (heap sort)

如第六章所说,优先队列可以用O(NlogN)时间进行排序,基于该思想的算法称为堆排序

由数组建立N个元素的二叉堆花费O(N)时间,每次deleteMin花费O(logN),N次总共花费O(NlogN)
使用了附加数组,存储需求增加了一倍

避免使用附加数组的方法:每次deleteMin之后把min放到刚刚空出来的位置上,N次deleteMin之后,数组将是递减顺序,因此可以构建max堆

  1. 以O(N)建立max堆
  2. 交换最后一个和第一个元素,堆大小减1并下滤,相当于执行deleteMax
  3. 循环执行步骤2,N-1次

分析

在最坏情形下堆排序最多使用2NlogN-O(N)次比较
堆排序非常稳定:它平均使用的比较只比最坏情形界指出的略少

定理1 对N个互异项的随机排列进行堆排序,所用的比较平均次数为2NlogN-O(NloglogN)

可以证明,堆排序总是至少使用NlogN-O(N)次比较,而且存在达到这个界的数据。似乎平均情形也应该是2NlogN-O(N)次比较(而不是定理1中的第二项),但目前无法证明

归并排序 (merge sort)

以最坏情形O(NlogN)时间运行,所使用的比较次数几乎是最优的,它是递归算法的一个很好的实例

算法的基本操作是合并两个已排序的表,取两个输入A、B,一个输出C,每次将A、B中的小者放入C,相关的位置推进,这显然是线性的

算法

基准情形:N=1时,结果是显然的
否则,递归地将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各自归并排序,再将两部分合并

该算法是经典的分治策略,它将问题(divide)成一些小问题然后递归求解,而(conquering)的阶段则是将分的阶段解得的各答案合并在一起

分析

分析递归例程技巧的经典实例:必须给运行时间写出一个递推关系。
假设N是2的幂,从而总可以将它分裂成相等的两部分。对于N=1,所用时间是常数,将其记为1。则有
T(1) = 1
T(N) = 2T(N/2) + N
求解得 T(N) = NlogN + N = O(NlogN)

利弊:在java中比较耗时多于移动,因此在java中归并排序是一般目的排序的最佳选择;但在C++中,比较耗时少而复制对象代价很大,因此实践中不常用

快速排序 (quick sort)

快排是实践中最快的已知排序算法,平均运行时间是O(NlogN),最坏情形是O(N^2),但稍作努力就可避免。
通过将堆排序与快速排序结合,可以在堆排序O(NlogN)最坏运行时间下,得到几乎所有输入的最快运行时间。

快排也是分治的递归算法,排序数组S步骤如下:

  1. 若S中元素数是0或1,则返回
  2. 取S中任一元素v,称之为枢纽元(pivot)
  3. 将S-{v}(S中其余元素)划分成两个不相交的集合:S1={x∈S-{v}|x≤v}和S2={x∈S-{v}|x≥v}
  4. 返回{quickSort(S1),后跟v,继而quickSort(S2)}

第三步中划分的标准不是唯一的,因此这就成了设计决策。一部分好的实现方法是将这种情形尽可能有效地处理。直观地看,我们希望枢纽元能将元素对半分,一半在S1,另一半在S2。

选取枢纽元

  1. 一种典型的错误是将第一个元素选作枢纽元。若输入随机,那么这是可以接受的,但实际情况有很多预排序的序列,这样的分割是劣质的。类似的还有选取前2个元素的大者,这是一样的,不要使用。
  2. 一种安全的做法是随机选取枢纽元,但这取决于随机数生成器的质量,而且声称随机数的代价一般也是很昂贵的。
  3. 三数中值分割法
    一组N个数的中值是第上取整(N/2)个最大的数。枢纽元的最好选择是数组的中值,但算出中值代价太高。一般的做法是选取左端、右端和中心位置上的三个元素的中值作为枢纽元。显然该方法消除了预排序输入的不好情形,并且减少了约14%的比较次数。

分割策略

  1. 将枢纽元与最后的元素交换
  2. i从第一个元素开始,j从倒数第二个元素开始
  3. 当i在j左边时,右移i,移过小于枢纽元的元素,j左移,移过大于枢纽元的元素,i,j都停止时交换两个元素,直到i,j交错
  4. 将枢纽元与i所指向的元素交换

如何处理等于枢纽元的元素?
若等于,则停止移动

小数组

对于很小的数组(N≤20),快速排序不如插入排序,而且,因为快排是递归的,这样的情形经常发生。通常的解决办法是,对于小数组使用插入排序。一种好的截止范围(cutoff range)是N=10

分析

最坏情形:O(N^2) 最佳情形:O(NlogN) 平均情形:O(NlogN)

快速选择 (quick select)

修改快速排序以解决选择问题,即找第k个最大(小)元。

前3步和快速排序一样
第4步

  • 若k≤S1,那么k必然在S1中,返回quickSelect(S1, K)
  • 若k = 1 + |S1|,那么枢纽元就是第k个最小元
  • 否则,第k个最小元就在S2中,它是S2中的第(k-|S1|-1)个最小元,返回quickSelect(S2, k-|S1|-1)

分析

与快排相比,快速选择只进行了一次递归调用而不是两次

最坏情形:O(N^2),当S1和S2一个是空时 平均情形:O(N)

Licensed under CC BY-NC-SA 4.0
最后更新于 2023-02-08 22:38 CST
使用 Hugo 构建
主题 StackJimmy 设计